旺報【本報訊】

台灣其實至今仍未光復!《遠望》雜誌研究員張瑋珊引丘逢甲〈離台詩〉:「海上誰來建義旂」,指出前人盼後代有識之士能扛起抗日大旗,然而眼看今日的台灣氛圍,不論台籍青年或外省後代,都存在著國族認同的矛盾與扭曲。

不諱言曾是「天然獨」的一份子,也曾經「天然媚日」,張瑋珊表示,自己這一代的台灣青年,從有記憶以來對日本就存在莫名的好感,甚至慶幸日本這麼「高大上」的民族曾經和我們「同一國」,卻在國民黨來台後「被迫」做中國人,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種種罪行並不清楚,「戰爭中的一切是非、對錯,沒有人關注」。

日對外侵略 實為非人

「為什麼我不再媚日,而決定承襲抗日的歷史記憶,關鍵在於我認同上的轉變。」張瑋珊指出,對她而言,並不因為自己是血緣上的中國人而不媚日,而是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是「儒家君子式」的中國人。她指出,台獨派刻意強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提高了台灣人教育水準,使台灣進入文明、現代化,但她認為「知道如何做為一個『人』,才是真正的『文明』。」

「我們稱日本『鬼子』,因為他們對外侵略的行為已是『非人』,比如731部隊。」張瑋珊表示,當自己選擇做儒家君子式的中國人,才恍然大悟過去那些為日本殖民的辯護,是價值觀的扭曲及認同的錯亂,做為一個追求仁義禮智的人類,就勢必銘記歷史,追究日本人的歷史責任。

然而,張瑋珊指出,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受到一些名人影響,使得媚日風氣與日俱增,從前總統李登輝的自我皇民化、前總統馬英九的大力歌頌八田與一,到如今蔡英文總統取消一切抗日紀念活動、立法院長蘇嘉全說台日之間是「夫妻關係」,都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外省後代 有認同矛盾

《遠望》雜誌研究員程志寰則指出,即便身為外省第三代,受到外省第一代敵友錯置和堅定反共的影響,如蔣介石堅持聘用化名白鴻亮的日軍少將富田直亮和「白團」為軍事顧問,國民黨政府又在反共與抗日的單選題中,選擇了反共,導致年輕的外省後代在認同議題上,傳承了上一代的矛盾感,不認為自己是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國人。

張瑋珊與程志寰均不諱言,成長過程中接受的「去中國化」教育,解嚴後的各種台獨理論,讓這一代的青年認為「日本對台灣很好」,「中國曾受到日本侵略,但台灣當時是日本的領土」,不可避免地成為親日反中的「天然獨」。



太棒了!我之前訂的第二代滅蠅蟲散彈鹽巴槍就在昨天快遞司機送到我家了,我的天阿!實在是太興奮了~快點來看一下我的不負責任開箱文吧。

商品圖片如下!:



這款商品的設計是之前都沒有看過的,可以說是時下最新的潮流。

那時候在電視上就有看過介紹,可是商品一直缺貨。想買也買不到阿~"~

後來有朋友推薦可以到【瘋狂賣客】去看看有沒有貨,說裡面的東西不僅便宜貨量也充足。

於是就立即上網去看,果然不僅價格是我看到所有購物網站最便宜的!重點是:

有現貨!

有現貨!

有現貨!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立即查看優惠資訊←←←

在昨天下午回家的時候,發現第二代滅蠅蟲散彈鹽巴槍超快速的已經抵達我家管理室裡面了,

打開來以後發現真的CP質超高!感謝『瘋狂賣客團購網』讓我這麼快收到我心愛的商品耶!

商品名稱:【第二代滅蠅蟲散彈鹽巴槍

商品圖片:

商品說明:







第二代滅蠅蟲散彈鹽巴槍




非買不可的理由




★不需要電池。

★使用廚房使用的食鹽即可。

★一次裝滿食鹽,可以發射50次。
















鹽巴散彈槍簡介 (滅蠅槍滅蟲槍滅蟑槍滅蚊槍 )

1.該玩具槍為成人玩具,不適用於未成年人。

2.使用時,必須是乾燥及精細的鹽。裝一次鹽可以射50次(即50發子彈)。

3.該寶貝有效射程僅有一米左右,嚴禁對著人或寵物扣動板機。

4.該寶貝的"子彈"是家庭使用的普通食鹽,並無殺蟲噴霧的毒副作用,對人和寵物都是安全的。








温馨提示:

1.此適用於成人,不適用於未成年人


2.建議使用乾燥的精鹽,在放入彈槽之前,最好用吹風機熱風吹食鹽。

(請勿使用結晶或潮濕的鹽,低鈉細鹽也請勿使用)

3.此鹽槍有效射程有一公尺左右,嚴禁對人或寵物扣動板機。

4.此鹽槍的"子彈"是普通的食鹽,並無殺蟲劑的毒副作用,對人和寵物都是安全的。






.






商品規格:

材質:環保ABS


尺寸:約57X20X7CM


重量:約1.35KG


顏色:黃色






原產地


中國












→→立即查看優惠資訊←←←















▲反媒體壟斷目的在於守護台灣的言論自由以及文化多元。(圖/記者季相儒攝)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版的反媒體壟斷法草案出爐之後,常聽到的反對說法是:現在都已經是數位時代了,哪有媒體壟斷的問題?此一看法的主要論點認為,由於網路等數位新科技的發達,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已經式微,如今人人都可以在網路或自媒體發表意見,何須擔憂傳統媒體的併購與整合?但此種反媒體壟斷的「過時論」不僅與傳播現實不符,亦為不折不扣的網路迷思。

網路等新傳播科技出現之後,許多人確實抱持巨大憧憬,以為此類科技將可大幅解放人類潛能,積極促進表意自由。但此種「美麗新世界」的想像迄今仍只是幻象,無法在人類社會取得美好實證,其原因就在於上述憧憬乃奠基於科技決定論的思維,嚴重忽略了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因素對科技使用的影響。反媒體壟斷的「過時論」,正鮮明地呈現出科技決定論思維下的兩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可以稱為「網路主導迷思」,誤以為網路已經是一般民眾最主要的訊息來源。國外近來已有諸多研究指出,儘管大眾使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的比率有所升高,但傳統媒體仍然在人類的資訊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國皮優研究中心去年的調查即發現,儘管多達62%的美國成人會從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但常常以此管道獲取新聞的只有18%。

再者,該項調查亦顯示,許多人從社群媒體獲知新聞並非刻意為之,而是從事其他活動時的附加結果,諸如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都只有不到4成的新聞使用者是直接透過社群媒體尋找新聞訊息。此外,即使是社群媒體的新聞消費者,同樣會從其他管道獲取新聞訊息。皮優研究中心的調查指出,美國社群媒體新聞消費者中,會從無線電視晚間新聞聯播時段取得新聞訊息者約為2/10,地方電視則占3/10,其他則頗多同時瀏覽新聞網站與App。

一項由《路透社》新聞研究中心今年初所進行的全球性調查,則與皮優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結果相近。該項針對全球36個國家與地區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全球以社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使用者雖達54%,而且年輕人的仰賴度更高,但基本上,多數民眾的新聞消費都屬於兼容並包的雜食性媒體使用模式(Media Mix)。以美國為例,其社群媒體新聞使用者約有2/3(67%)會收看電視新聞,同時瀏覽主流媒體網站或App者亦為2/3(66%),僅以社群媒體取得新聞者只有2%。此外,該調查亦顯示,許多國家的社群媒體新聞使用者上升速度已經出現停滯,甚至消退。

台灣也是《路透社》新聞研究中心全球調查的對象之一,其結果與頗多科技發達的民主國家相類。台灣民眾以社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使用者雖達57%,但以電視為來源者仍高達77%,印刷媒體也有41%,廣播則為23%。此外,有關台灣民眾「主要」新聞來源的調查亦發現,社群媒體所占比例僅16%,線上新聞網站為31%,都不如電視的43%。何況,新聞網站中仍有相當比例係屬傳統媒體所設置。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所傳布的訊息往往來自傳統媒體。國外近年來的諸多研究都證實,部落格的內容與連結相當程度來自傳統大眾媒體,社群媒體會追隨大眾媒體所報導的議題,而且內容多來自大眾媒體。一項於2009年針對大眾媒體網站與獨立部落格所進行的大型量化調查即發現,網路爆紅事物(Meme)大多數都是先出現在大眾媒體,之後再擴散於部落格,只有3.5%的情況相反。上述《路透社》的調查亦指出,即使是社群媒體的新聞消費者亦發現,許多訊息事實上來自傳統媒體。

誠然,網路與社群媒體已經在現代人們的日常資訊生活中扮演吃重角色,而且新聞會不斷在網路與線下之間串流、衝突與交融,難以區隔通路,亦無線性發展可言。但多項研究一再顯示,傳統媒體並未退場,而且仍是新興資訊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它不僅是諸多原生新聞的來源,亦具有議題設定的重大影響力。將傳統媒體的壟斷議題貶為虛無,是對當前傳播生態的錯解,亦是商業力量包裝商業利益的新衣。

第二個迷思則是「網路開放迷思」。反媒體壟斷的「過時論」一方面否定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另方面則高揚新興媒體的理想性。他們將網路等新媒體描繪成開放而平等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此新世界大力發聲、平起平坐,因而多元觀點可期、民主參與可成。但事實真是如此?

▲雖全球以社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使用者眾,但近年上升速度已出現停滯,甚至消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眾媒體時代,媒體確實掌握在老闆或專業人士手中,個人發聲若未獲青睞將難以登上媒體、傳諸社會,但人們同樣可以在大眾媒體之外發聲,只是不易被聽到而已。數位時代的今天,誠然,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發聲,而且發聲成本低廉,問題是發聲之後就可以被聽到嗎?顯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時代都存在公民發聲能否進入政治議程,並產生決策影響的問題,公民發聲的效力問題並未出現本質上的改變。

何況,諸多研究均證實,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能見度與影響力仍以大企業及政治人物占有高度優勢,而且網路與社群媒體上的主導內容仍屬娛樂與軟性資訊,至於政治討論與深度對話不是比例偏低,就是付之闕如。更令人擔憂的是,新興媒體的商業生態與傳統媒體的運行法則並無本質性的差異,網路與社群媒體同樣是由大公司依商業邏輯操作,同樣會形成強凌弱、大吃小的壟斷局面。Google、Facebook、Yahoo、Twitter等全球性網路與社群媒體巨頭的出現即是明證。

有人或許質疑,這些巨頭都是「開放平台」業者,並不像傳統媒體一樣在產製內容,不能一概而論。此一說法雖有若干道理,卻非全部的事實,也同樣是對資訊壟斷問題的巧飾。事實上,傳統媒體的功能本來就不只是單純的內容產製,還包括各種型態的內容集成;同樣的,網路與社群媒體亦不只是內容的匯集平台,透過演算法與人為控制,它也在進行內容的編排與篩檢,此與傳統媒體的編輯概念何異?不也是在決定人們所能看到的資訊視界?更嚴重的是,目前網路與社群媒體巨頭的市場壟斷性較許多傳統媒體集團還高,就公共利益的實現與民主政治的運作而言,我們不只不能對它抱持美麗的幻想,更應透過適度的規管,促成其正面潛能的擴充與實現。

因此,反媒體壟斷法不只要對傳統媒體的整併做出合理規範,尤應進一步針對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壟斷形勢做出前瞻性的因應。可思考之點至少包括網路中立原則,以及網路與社群媒體問責機制與公共責任之確立等。關於前者,美國聯邦通訊傳播委員會(FCC)已於2015年建立網路中立規範,我國若在反媒體壟斷法中明定網路中立原則,不僅符合民主國家立法趨勢,保障網路使用者的平等近用權,亦可作為NCC對企業型網路與社群媒體進行必要的行為管制的法律基礎。

至於網路與社群媒體問責機制之建立,以及公共責任之賦予等規範,已有歐洲諸多國家的經驗可資依循。前者如歐盟與德國在處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仇恨內容時,已要求這些媒體建立嚴謹的使用者申訴機制;後者亦可從若干歐洲國家對網路與社群媒體巨頭壟斷市場之課稅與罰款做法中得到參考。何況,有關媒體問責機制與公共責任之要求,皆已出現在目前的反媒體壟斷法草案中,只不過對象是傳統媒體而已,將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相關規範納入整合並不困難,種種以網路與社群媒體巨頭乃跨國產業無法規管的說法,實屬托詞而已。

資訊生態雖已進入數位時代,反媒體壟斷的數位使命仍然艱鉅而迫切!為健全傳播生態、促進多元社會而進行的反媒體壟斷不只沒有過時,反而有其與時俱進的必要性。反媒體壟斷法草案既已出爐,政府與朝野應讓此法儘快進入立法討論與審查,莫再拖延而致台灣弊病叢生的傳播生態積重難返。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C9D4C1DE757BB3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